在圣彩虹未來發(fā)展圖景中,還矗立著一座古書畫復制博物館,這個博物館的“地基”是圣彩虹復制的古書畫積累到相當大的數量,F(xiàn)在博物館很多,但是古書畫復制類的還處在缺位狀態(tài),其實這是一個永遠不會缺乏題材的展覽項目,因為待挖掘的是浩瀚的中國古代書畫文化,“要做的東西太多了,”周項立感嘆道,“隨便舉個例子,敦煌壁畫,普通人去看一次敦煌那么難”,如果能進行復制展覽,肯定響應者眾。
在印刷這個圈子里,每一個新利潤源的勘探和挖掘都變得異常困難,但把腳邁出印刷行業(yè),圣彩虹的想像空間變得很大。除卻發(fā)行大作品、建立博物館等想法外,圣彩虹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。“今后可能會把宣紙涂布專利轉讓輸出,跟專門的造紙廠合作,增加更大的產量,向社會開放。”這個計劃還在醞釀之中。以此類推,平面光源或許也會成為圣彩虹技術產品化社會化的一種。
曾有報道說,全球藝術品復制市場產值驚人,每年約有370億美元,這與中國的消費現(xiàn)實形成巨大反差,反差下是令人血脈賁張的市場前景。14世紀,不滿足于自己生存空間的荷蘭人開始把一堆堆的泥土推進大海,硬生生地把腳下的土地擴出了四分之一。在中國,藝術品復制的市場開拓也像是一場圍海造田運動,將一塊以前完全沒有的市場鋪陳出來,F(xiàn)在,留下的疑問是,這個市場到底會爆發(fā)到什么程度,會以何種速度走向爆發(fā)那一天?雖然每個人的答案可能不同,但有一點是肯定的:不會一蹴而就。
市場在慢慢成長,這也不風是壞事,起碼給圣彩虹留了成長的時間。如何尋找資金;如何擴充產能;如何搭建資源渠道以及加強自己同經銷商的合作關系;如何去營銷品牌;如何在市場呈幾何級數增長時自己也能夠跟得上這種成長,包括知識儲備、知識結構的調整;如何在決策面擴大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證決策的精準度;能否在市場完全啟動之前完成一系列的準備,將會最終決定你能否成為新領土的主人。
臨別前我問周家里掛畫了沒有,他笑著說,等有了大房子吧,現(xiàn)在要先把錢投在產業(yè)上。

全部評論